⊙第一期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理论与实践公益讲座在上饶师范学院举行
2018年12月3日,在首届中国上饶国际武术节(简称上饶论剑)期间,举行了“第一期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理论与实践公益讲座”,来自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安徽、湖北、广东、上海、江西、山西、浙江、四川、贵州、福建、雄安新区、台湾、香港、新加坡、菲律宾等214名教练员参加了培训,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上饶师范学院武术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杨维教授主讲示范。
杨维教授从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52势历史沿革——技术核心——演练风格——技术特点——周身要求——象形太极拳论——飞禽走兽论 ——动作要领——攻防含义——健身机理十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讲解示范,按照技术课教学程序从整队集合——准备活动——复习回顾——技术示范——分组练习——课堂总结——课后作业,采用示范讲解法、分组练习法、视频对照法等教学方法,知识点明确,重点突出难点逾越,注意事项及易犯错误清晰。从起势——龙形——蛇形——燕形——猴形——虎形——豹形——马形——鹤形——熊形——狮形——鹰形——鹞形——收势全套52势,采用匀速练法与变速练法两种形式相结合教学,得到在场教练员和上饶师范学院学生的一致好评。
杨维教授在二天的培训中,重点强调了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与其它不同形式太极拳的比较以及相同点与不同点。比如象形太极主张三圆三扣的夹马步,提步时脚掌与地面平行,转体时以丁八步过渡,八法中没有肘而是㨄,没有外撇脚动作等,令在场的国内外教练员耳目一新,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经过严格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有109人获得教练员结业证书,授权37家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全国传承基地。
目前,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武术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维教授(博士生导师),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中医学等多学科角度,按照文化的层级分类从物质层(器物层)——制度层(哲学层)——精神层(心理层),对“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高校校本教材”进行逐步深入研究。愿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能够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作出贡献。
附: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历史沿革 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出自古武当太极张三丰是一种传统的古老太极拳。嘉庆十七年(1812年)河中饧杨氏十八世嫡孙杨景,在德州邂逅天理教离卦长冯克善成为其部将,在天理教中云集的各派高手相互授受交流拳法,期间杨景学得太极十三形,具体学与何人不详。
《满州饧杨氏家谱》记载:“杨景继承祖训,隐传天理教为将,相互授受,交流拳法,各习其所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杨景始传十三形,子(儿子)进功(杨进功)称“杨氏十三形”。《蠡县县志》记载:“蠡县戳脚名家刘观澜,出身武术世家,清道光八年(1828年)兄弟三人跟随武术大师冯克善、杨景、唐有义学习戳脚、太极十三形、地躺拳……”(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刘景山编著《戳脚》记载:“1820年后赵老灿传戳脚,杨景传太极十三形,唐有义传地行拳(地躺拳)。《石家庄市武术简史》记载:“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是清末农民起义天理教将领杨景所传,创以何年不太详。”1985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河北省分会发文,关于组织武术《拳械录》《技术录》的相关通知,保定的《短拳》、《戳脚枪》、《太极十三形拳》、《八闪翻》入选。
道光十五年(1835年)杨景潜回北疆,将十三形十三路单操手,每一路抽出四个典型的代表动作构成“杨氏十三形五十二势”。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从1820年传承至今已有198年,流传于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等北方地区。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环境、文化素养、思想意识和其他拳种的渗透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戳脚太极十三形、古武当太极十三形、杨氏十三形、太极十三形等,演练风格、技术结构、动作名称各异的分支流派。
2018年河中饧杨氏二十四世嫡孙,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维教授,将上述古传不同形式的十三形,统称为“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并对“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高校校本教材”进行开发研究,江西上饶师范学院亦将“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作为重点建设课程,并向全国授权“传承基地”。但愿“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在新时代背景下,能够为全民健身国家工程作出贡献。